18621582553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你了解过人工晶体吗?

你了解过人工晶体吗?
更新时间:2020-07-29      阅读:2053
  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通常是指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用来代替人眼晶状体的特殊透镜, 它的成分主要包括硅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水凝胶等。人工晶状体的形态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透镜和周边的支撑襻组成, 光学镜头的通光口径一般为5.5~6.0 mm, 支撑襻的作用是用来固定人工晶状体。
  一般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 医生要先将浑浊的晶状体摘除, 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以替代原来的晶状体, 使外界的物体能够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由于人工晶状体具有重量轻、光学性能好、相容性良好和能生物降解等特点, 患者术后一般都能适应, 并无排异反应。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历史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始于18世纪。1766年, 意大利眼科医生Tadini介绍了一种能使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恢复正常视力的设想, 即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 将研制的一个类似晶状体的椭圆形透明小体放入患者的角膜后面, 即原来晶状体所在的位置, 以取代浑浊的晶状体。1795年, Casamat根据Tadini的设想, 用玻璃制造出了一个类似的人工晶状体, 并在白内障术后植入到患者眼内, 结果正如他所料, 人工晶状体在植入后很快就脱位于玻璃体。虽然他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尝试失败了, 但他仍然被认为是植入人工晶状体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英国眼科医生Ridley发现许多飞行员的受伤眼内有飞机仓盖上的有机玻璃(PMMA)小碎片, 但碎片在眼内却没有发生异物反应, 它与人体组织有非常好的相容性, 这启发了他尝试用玻璃或者一些高分子有机材料来制造人工晶状体, 于是在化工专家的协助下, 用医用有机玻璃制造了人工晶状体[2]。当时Ridley用的人工晶状体的形态与自然晶状体的形态相似, 中间是双凸透镜的椭圆形小体, 四周边缘较薄。人工晶状体的直径较自然晶状体的直径小1 mm, 目的是易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 且可以减少人工晶状体对睫状体产生过度的压力。
  1949年11月, Ridley在英国伦敦Thomas医院施行了一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即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后, 将人工晶状体植于虹膜后晶状体囊袋中, 第二年在同一家医院又植入了第二例。而后Ridley医生计算了人工晶状体的弧度, 制造了一批标准的人工晶状体, 并施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许多病人术后裸眼视力都在0.6以上, 也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这引起了世界各地眼科医生的很大兴趣。1947年, 我国张锡华教授在英国跟随Ridley医生进修时, 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两年后回国, 利用飞机上的有机玻璃碎片按照Ridley医生的人工晶状体标本, 亲自磨制并先后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医院进行了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这是我国早施行人工晶状体手术的情况, 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 仅个别病例获得了成功。随后又有许多各国著名的眼科学者投入到白内障手术中, 并在Ridley所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各自的人工晶状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手术条件及人工晶状体制作材料的限制, 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并发症较多, 在当时得不到广泛推广。直到七八十年代,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 人工晶状体制作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善, 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从而得到推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由于它具有切口小、愈合快、术后角膜散光轻, 视力恢复迅速等优点, 得到了众多眼科医生的认可。近10年来, 人工晶状体的制造工艺在不断提高, 除了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外, 双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及散光人工晶状体的出现, 可满足患者白内障术后对不同距离的视力要求[3]。近几年还出现了区域折射(SBL -3)型人工晶状体和无极变焦(symfony)人工晶状体, 它们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
  人工晶状体发展一开始主要用于医学,是为了帮助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恢复视力是使用,但是副作用也颇多。但是在现在,科技的发展是人工晶状体副作用得到了改善,应用广泛,又给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可以重见光明的机会。
电话 询价

产品目录